首页
九龙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 (2022-2025年)
2023-09-15 10:02:14
来源:
九龙县乡村振兴局
阅读数:
25次
字号:
收藏
打印
分享: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温馨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前 言

 一、编制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央、省委、州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方案编制专班,统筹各行业部门结合实际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收集了乡(镇)干部、群众代表等多方意见,对九龙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明确2022年至2025年的目标任务,细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特编制本方案。

二、重大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九龙县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三、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

2.《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央农办财政部关于加强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1〕51号)

4.《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川农领〔2021〕15号)

5.《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扎实做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工作的指导意见(川委办〔2021〕23号)》

6.《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四川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办法(试行)>的通知》(川农领〔2021〕10号)

7.《四川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的通知》(川教函〔2021〕245号)

8.《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三农”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省委一号文件)

9.《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乡村振兴局、省委农办、财政厅关于加强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10.《四川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的通知》(川教函〔2021〕245号)

11.《甘孜藏族自治州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印发<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关于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教体发〔2021〕63号)

12.《甘孜州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2022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通知》(甘衔领办发〔2022〕4号)

13.《中共甘孜州委、甘孜州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14.《九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5年远景目标纲要》

15.《九龙县力邱河片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

16.《九龙县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方案(2022—2025)》

17.《九龙县关于2021-2025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

18.《九龙县防止返贫监测排查和帮扶方案》

四、目标成效

本方案体系主要从发展基础、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工作机制、投资计划、保障措施等六大方面来具体描述九龙县乡村振兴规划。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并取得重要进展、全县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

五、 实施范围

九龙县16个乡(镇)61个行政村

六、 实施期限

2022年—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九龙县位于四川省 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 东南部,贡嘎山 西南,处在雅安 凉山 、甘孜三市州的结合部,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贡嘎山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九龙县幅员面积6770平方公里,县城海拔2925米,全县辖9镇7乡,61个村,4个社区,263个村民小组,2021年全县总人口64065人。

图1九龙县“十四五”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示意图

图2行政区域图


——自然概况。九龙县地处攀西平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形成高山、极高山、山地、河谷四大地貌,地势北高南低,高差悬殊,地形复杂,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呈典型立体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2021年全县有耕地面积4469公顷,森林覆盖率47.43%,城镇化率22.58%。



图3空间布局图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域旅游、优势资源、特色农牧成效显著,全县经济总量连续7年位居全州第2,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7年处于全州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等4项指标进入全州第一方阵。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工作,千方百计稳经济促增长,攻坚克难,乘势而上,保持了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2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18亿元,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16.29亿元,增长207.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亿元,增长10.7%;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亿元,增长48.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1093元,增长8.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8321元,增长9.6%。脱贫攻坚交出圆满答卷,“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累计实现1890户6985名贫困人口精准脱贫、1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图4 2018-202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


图5产业布局图




第二节 脱贫攻坚成效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严格落实“六个精准”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五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0.51亿元,精准落地专项扶贫项目419个,实施农村公路改建工程180公里,实施饮水工程98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新建农房295户,实施危房改造2197户,16058余户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1890户698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东莞市、青白江区和8家省直定点帮扶单位累计投入资金1.63亿元,扎实推进产业、就业、消费、教育、卫生、人才等帮扶工作。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稳定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04元,增速为9.6%。培育农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新格局。创建州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培育州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495家,州级以上专业合作社19个,茶叶、花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65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实现牦牛、生猪、羊、跑山鸡等畜禽年销售产值3.2亿元,实现野生菌年销售6000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已覆盖61个行政村。


6 2018-2020年脱贫人口就业形势分析


图7 脱贫人口减贫情况


图8 2018-2021年度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测算


——2021年脱贫成果巩固情况。2021年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我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调整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进一步完善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出台《九龙县关于2021-2025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九龙县防止返贫监测排查和帮扶方案》等33个衔接政策文件。

开展动态排查监测,新增监测户31户116人。健全防止返贫机制,设立防止返贫临时救助基金270万元。全年财政衔接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补助资金10295.38万元,其中用于产业部分6486.3万元,安排实施项目96个,项目开工率100%,确保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投入总量有所增加。开发安置公益性岗位1317人,实现脱贫户稳定就业增收。支持专合组织和企业创建就业基地,稳定吸纳困难人员、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11家州级就业扶贫基地吸纳劳动力100余人。易地搬迁户已于2021年5月全部发放搬迁户不动产登记证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常态化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深入实施“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建设1村197户,目前,全县常住农户13187户,已建卫生厕7773户,卫生厕所普及率59%。实施杭州西湖区对口帮扶项目7个4800万元,项目已全部开工,资金使用比例72%。

第三节 面临的形势

(1) 发展机遇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2亿元,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2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8014元、16716元,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提高1.4和1.79个百分点。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特色产业初现成效,核桃、茶叶、花椒、魔芋、中藏药材等种植面积达15万亩,优质粮食和粮经复合种植面积保持在12万亩以上,牦牛、黑山猪、山羊等出栏10.07万头(只),发展专业合作社493个、家庭农场36家、农业龙头企业25家,创建“九龙花椒”“九龙牦牛”“九龙天乡”等三品一标43个,连续3年获评“全省农牧民增收先进县”。农旅融合加快发展。伍须海、猎塔湖、魁多镇“云上天乡”成功创建3A景区,培育乡村酒店4家,打造特色民宿128户,湾坝镇湾子村、雪洼龙镇甲铺子村、乌拉溪镇石头沟村成功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000余人,孟底沟水电站顺利进场,杨房沟水电站蓄水发电,投产运营水电站46座,总装机达204万千瓦;里伍铜矿中咀项目、打枪沟锂铍矿项目加快推进。

——农业生态化、特色化明显传统的天然放牧养殖是九龙牦牛优质绿色健康产品的保障,畜牧业是九龙的传统产业,农民具有浓厚的畜牧业养殖观念,生态化养殖即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又保证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九龙牦牛第一批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天乡茶叶天然而纯净,产地被公认为世界上零污染的“最后一块净土”。连续多届盲评获金奖,顺利通过欧盟500全项检测,九龙花椒先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地理标志。九龙魔芋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九龙属高原地貌和高山峡谷地貌,土地资源主要集中于河谷地带,资源匮乏。九龙县着眼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已建成中药材、花椒、茶叶、果蔬等种植基地,牦牛、山羊、森林黑山猪、梅花鹿等养殖基地。

——乡村治理结构日趋完善。农村法治体系持续完善,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依法治村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党群干部关系更加融洽,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文明村镇”“五星级文明户”“四好家庭”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活动不断深化,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环境质量实现有效提升。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完成城区风貌改造和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湾坝、烟袋、三垭等中心集镇功能逐步完善,城区污水、生活垃圾实现集中统一处理;实施藏区新居、彝家新寨改造5406户,新建、改造农村卫生厕所7773户,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就近集中处理,成功创建州级最美县城、最美乡镇2个、最美村寨3个;新建乡(镇)客运站18个、村级招呼站61个,修建九石路3个标段50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224公里,较2015年增加408公里;实施农田灌溉供水工程,增加灌面3.5万余亩;投运110KV、35KV变电站6座,农网改造70公里,新建输配电线路110公里。累计投入资金5.35亿元,强力推进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实施生态修复、地灾治理、植树造林、退牧还草等项目30余个,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全面开展长江流域禁捕工作,清理整治小水电84座,关停非法采砂31处,全面完成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6%以上,地表水保持类水质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51.54%,绿水青山已成为九龙未来发展的最亮底色。

——民生事业实现持续发展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4%,城乡居民养老、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劳动力转移就业15000余人次,就近就业9000余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1317个,安置退役军人5人,劳动人口就业率达19%。投入资金2.21亿元,实施校园设施改造提升,新建湾坝、乃渠片区寄宿制学校、九龙县第三幼儿园;完成12所乡镇村校点撤并,集中办学率达48%,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验收。16个乡镇卫生院和45个村级卫生室全面达标,分级诊疗体系不断健全,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65个村(社区)均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有力破除铺张浪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先后获得“全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全省双拥先进县”“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 挑战与短板

挑战:

——区域同质化发展。从区域范围看,九龙特色不明显,面临与甘孜州、凉山州的区域其他县的同质化发展竞争,九龙县“5+3”的特色农业体系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发展,以自然生态为主的旅游资源同样面临区域同质化发展压力,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低、标准化加工营销相对滞后。

——市场竞争逐步加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但市场需求总量有限,且面临同质化竞争,造成九龙特色优势会不断缩小,市场竞争压力增大。

——招商引资难度大。制约九龙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缺乏“龙头”,农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景区缺乏具有实力的开发者,严重制约九龙的发展,如何在区域招商引资竞争中,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吸引投资落户,是九龙县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挑战。

短板:

——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率较低、增速慢。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大,随着耕地面积的日益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减少。其次,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知识水平普遍低下,内生动力不足,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弱,加之针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以短期为主,缺少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致使农民缺乏必要的技能。2021年我县农村劳动力人口为23646人,其中劳动力就业人数仅为4506人,较2020年增速只有1%。因此劳动力就业率低、增速缓慢。

——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我县位于甘孜、凉山、雅安三地交界处,境内均为高山峡谷,交通瓶颈制约突出,仅1条国道贯穿南北,县内公路体系还需提升。水利设施老化,虽然经过多年的工程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已覆盖全县,但部分工程建设年限早、标准低、老化严重,加之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对人口安全饮水工程影响大。早期建设的基础设施普遍标准低,部分老旧设施已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并且很多村对基础设施缺乏管理,公路、水路、电路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难以长期发挥效益。因此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非贫困村显得尤为突出,中心镇、节点镇规划滞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需持续加力。

——村集体经济收入偏低,促增收难。九龙县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部分村村级集体经济都存在思路不清晰、政策不健全,举措不成形的现象。导致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没有盘活村集体的资产和资源。所拥有的资产仅是村所投入的办公性固定资产,依靠村级组织主动经营增加收入的项目少。2021年九龙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仅为4个,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偏少。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有待提高。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及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我县农村地区大都以明渠或暗管收集污水,污水收集设施简陋,不能实现雨污分流,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仅为20%。农村卫生厕所建设使用管护与传统观念相抵触,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改厕补偿标准低群众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截止2021年,我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仅为22%。

——农业产业带动力不足农业产业规范化不足,农特产品商品化率不高、生产加工产业链条不完善,优质农特产品存在附加值低、综合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农产品保障设施差,产品都是初级产品或原状物,缺乏深度加工,难以形成辐射,同时品牌产业带动不强,增收渠道基础还不牢固。目前,我县还未创建产业强镇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乡村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农牧区社会发育程度低,法治基础薄弱,依法治村任重道远。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足,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作风不实。农民组织化强度低,村规民约缺乏执行力度保障,村民参与村庄管理主动性不强。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集中支持的决策部署,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揽,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耕地保护三条底线。坚决落实省委“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思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全面乡村振兴,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创新完善资源要素、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政策支持,突出目标导向、健全责任体系、加强过程管控、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发展步伐,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局面,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群众主体。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政治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牧民的意愿,切实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牧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农牧民的幸福感。

——坚持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探索有效的衔接手段,分阶段有序推进,对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正视不同地区脱贫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分类优化衔接,合理把握衔接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目标量化,因地制宜。

量化目标任务、注重规划先行、分量分类推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特征,发挥优势,体现特色,集中力量先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村落。按照“试点示范、总结经验、全面推广”的总体部署,区分轻重缓急,分步组织实施。

——坚持政府统筹、协同发力。

完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实行县级抓落实、乡(镇)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做到县、乡(镇)、村三级协同发力、狠抓乡村振兴。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区域性发展短板有效弥补,县域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发展水平达到全省的一般水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掉队。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加强,推动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

——“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定期开展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回头看”工作,做到帮扶措施落地落实,牢牢守住低收入人口致贫返贫底线,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方面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拓展。到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超过96%,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城乡居民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农户住房,饮水等安全均达100%。

——农村人口收入持续增高紧抓产业、就业增收渠道,保持产业、就业、金融等政策稳定实施,支持专合组织和企业创建就业基地,稳定吸纳农村困难人员、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完善产业增收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稳中递增。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特色优质产业提质增效按照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以育龙头、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营销为重点,奋力推进“5+3”立体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链条关键环节补短板、强弱项、增特色,推动全县特色农牧业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深加工、做活流通、做响品牌,增强现代农牧业对乡村振兴发展支撑力。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瓶颈制约有效缓解,推进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进农村通信和广电网络深度覆盖,支持开展农田水利、电网升级改造、乡村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项目,加快4G、5G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农户4G或5G网络覆盖率等均达到100%。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高于75%,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农村卫生户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站达标率(省级标准)。

——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指标年均增速力争快于全州平均水平。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全域旅游、特色电矿、特色农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发展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

——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覆盖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省涉藏地区前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得到满足。

——社会治理持续有效依法治县深入实施,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法治政府水平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显著增强,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突破,治理理念、制度、机制、方法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合力不断汇聚。维稳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减少,民族大团结持续巩固发展。一村一法律顾问的村占比均达100%,行政村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高于70%。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明显,国土空间开发更加科学有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稳步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主要江河水质达到国家水功能区划标准。污染防治成果进一步巩固,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省控标准。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显著上升,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专栏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

基础值

2025年

目标值

属性

备注

1

低收入人口致贫返贫率

%

0

0

约束性

县乡村振兴局

2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9.53

96

约束性

县教育局

3

脱贫户、监测户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率

%

0

0

约束性

县教育局

4

城乡居民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7.3

95

约束性

县医保局

5

脱贫户、监测户家庭慢病人服务签约管理率

%

99.93

100

约束性

县卫健局

6

农户住房安全保障率

%

100

100

约束性

县住建局

7

农户饮水安全保障率

%

92

100

约束性

县水利局

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8.5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约束性

县统计局

9

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

%

12

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约束性

县乡村振兴局

10

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 10 万元以上行政村比例

%

3.2

≥50

预期性

县农牧局

11

撤并建制村与新村委会之间直连畅通率

%

0

100

预期性

县交通局

12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2

88

预期性

县水利局

13

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

%

99.8

99.87

预期性

县发改局

14

农户4G或5G网络覆盖率

%

90

100

预期性

县经信局

15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20

≥80

预期性

县农牧局

16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

%

20

100

预期性

县住建局

17

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

%

20

75

预期性

县生态环境局

18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站达标率(省级标准)

%

12.5

100

约束性

县广电旅局

19

行政村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

%

41

70

预期性

县行政审批局

20

一村一法律顾问的村占比

%

100

100

预期性

县司法局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脱贫成果

(一)巩固教育脱贫成果

到2025年,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村牧区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牧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农村低收入人口教育帮扶机制愈加完善,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基本形成。(责任单位:县教育体育局)

——巩固拓展义务教育保障成果。进一步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健全政府为责任主体,控辍保学领导小组为主导,相关责任单位(部门)和乡镇具体负责的控辍保学工作体系,严格落实“六长”责任制责任,不断更新和完善县、乡、村、校四本台账,每年定期开展户籍学籍比对做好适龄儿童排查与入学工作。加强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公共服务配套,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信息化2.0提升工程和引领工程。巩固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成果,提升网络接入水平和质量,改善学校网络环境。全面落实县域内教师交流政策,推进“县管校聘”工作落地,促进教师身份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解决制约教师合理流动的体制僵化问题,优化师资配置,激发队伍活力。

——精准教育帮扶措施完善和落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学生资助政策,加强与民政、残联、乡村振兴等部门的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提升精准资助水平。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管理,按照公益性、零利润原则由学校自办自管,强化学校食品安全责任,认真落实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各项法律法规和岗位职责,严把营养膳食从采购到食用的各道关口,确保食品安全,全力推进规模寄宿制办学,满足适龄儿童在校住宿享受优质教育需求完善农村儿童教育关爱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塑造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

——提升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提升九龙高级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继续实施“康巴英才雄鹰计划”励鹰工程康巴名师项目,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成为教育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进学前学普,推进学前学普信息化建设,加大学前教师普通话水平提升培训力度,解决好学前幼儿语言关问题。

——完善对口帮扶机制。以省内对口帮扶为主要载体,继续推进内地优质中小学对口帮扶民族地区中小学工作积极探索在支援县(区)创办受扶县教学班级或插班就读,吸收一部分县内优质生源接受内地优质教育,一定程度上减轻县内师资供给不足压力,着力实施各地公共体育场馆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和运营,进一步促进各地公共体育场馆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提升,确保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取得便民利民实效。

(二)巩固健康医疗脱贫成果

2022年至2025年,医疗卫生共计规划18个项目,其中对口援建医联体项目3个,对口援建项目县疾控中心理化实验室标准化建设项目2个,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项目5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5个,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医疗废物处置点1个、儿童营养改善项目1个,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1个。全县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规范管理率提高到95%,脱贫人口慢病管理率达到100%,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100%。参保率分别要达到94%、95%、96%、97%,重点人员参保每年均要达到100%,保持主要参保政策总体稳定。(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医保局)

——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县内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治疗愿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考核机制,深化薪酬和编制管理改革,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依托青白江区人民托管九龙县人民医院的大好良机,提升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在2025年前建设至少2个优势临床科室。继续实施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服务广大农牧民群众。

——实施医疗精准帮扶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达标和能力提升,优化完善疾控机构职能,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县疾控中心理化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强化妇幼保健工作,完善妇幼保健院机构建设,优化人员调整,提升全县妇幼保健工作能力,在全县开展“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为脱贫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补充辅食营养补充品,优先保障贫困家庭和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婴幼儿,普及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与技能,降低项目地区婴幼儿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改善项目地区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

——分类资助参保。按甘孜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低档次缴费标准,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对特困人员给予100%资助;对低保对象给予75%资助、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给予75%资助;已稳定脱贫人口,执行资助参保渐退政策,对其参加2022年、2023年、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按照甘孜州当年个人最低缴费标准的75%、50%、25%进行资助,2025年按标准退出,不再享受资助参保政策。具有多重身份的资助对象,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给予资助,不得重复资助。确保2022至2025年重点人员参保率均为100%。

——强化“三重”保障制度。一是增强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功能。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消基本医保倾斜支付政策。巩固住院待遇保障水平,县域内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总体稳定在70%左右。二是提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大病保险起付线统一至各统筹区上一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提高到60%,取消封顶线。在全面落实前述大病保险普惠待遇政策基础上,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统一执行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的倾斜支付政策。三是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医疗救助严格执行基本医保“三个目录”。门诊和住院救助全面取消起付线,共用年度救助限额。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住院医疗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比例进行救助。特困人员按100%,低保对象按70%、

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按65%,依申请救助对象1个自然年度内,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支付后政策范围内的个人自付费用按50%予以救助。

——设立倾斜救助助对象经三重制度保障后,对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费用1个自然年度内仍超过6000元以上的部分,按50%给予倾斜救助。进入倾斜救助金额为年度累计计入(其中肾透析门诊定额收付费和单病种住院费用除外),按当次金额计算。在一个自然年度内,门诊和住院医疗救助特困人员不设封顶线;低保对象、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依申请救助对象设封顶线5万元;倾斜救助设封顶线5万元。

(三)巩固住房安全脱贫成果

把农村危房改造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功能配套,引导和帮助困难群众建设经济、适用和安全的住房。做好掉边掉角村农户搬迁工作。实施住房安全房屋建设项目120户,到2025年度我县农村住房安全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县住房城乡建设局)

——建立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强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探索建立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的长效机制,及时解决新发现住房不安全问题。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

——巩固农房隐患排查整治成果。加强隐患排查出的C、D级农村危房的整治巡查,坚决做到“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防止发生公共安全事故,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户合理用房、安全用房。

——建立常态化农村房屋建设管理制度。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和规范标准,提升农村房屋设计建造和质量监管水平。推进“数字农房”建设,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监管服务,提升农房建设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扎实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力开展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全面解决住房不安全建设。

(四)巩固饮水安全脱贫成果

围绕巩固提升“安全饮水有保障”的要求,对全县农户饮水不安全问题及时查漏补缺。立足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通过村造册,户建卡的模式,全力开展农村用水户户通,农村饮水安全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全面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责任单位:县水利局)

——强化群众饮水安全基本保障对全县人口饮水情况进行核实,确保饮水安全全覆盖。对全县通水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确保全县农户所分布的村组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人均可获得水量40升以上,饮水安全保障率达到100%,集中供水率在2025年达到95%以上。

——加大安全饮水基础设施保障。新建规模化水厂9个;农村供水水源工程建设8处;农村供水设施升级改造21处;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1处(灌溉水价格综合改革计量设施设备安装);农村饮水安全动态监测4次(每年一次对全县61个村饮用水源点进行水质检测)。

专栏3-1 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脱贫成果

巩固教育保障成果:

1.2022年实施项目15个,其中学生资助项目11个,500人以上的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1个,1000人以上的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1个,幼儿园结对20所,中小学校结对11所。

2.2023年实施项目14个,其中学生资助项目11个,1000人以上的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2个,幼儿园结对1所。

3.2024年实施项目14个,其中学生资助项目11个,1000人以上的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2个,“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覆盖1700人。

4.2025年实施项目13个,其中学生资助项目11个,幼儿园建设项目2个。

巩固医疗保障成果:

5.2023年到2025年,全县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规范管理率提高到95%,脱贫人口慢病管理率达到100%,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100%。

6.2024年加强县级综合医院建设和部分乡镇卫生院提档省级。

7.2025年提升全域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县人民医院第二医疗区医院文化建设,强化慢病管理等3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改扩建至少5个村卫生室。

8.对部分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门诊特殊疾病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比例进行救助。其中特困人员按100%,低保对象按50%予以救助。

9.2022—2025年4年内实施120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以每年30户,每户4万元的标准进行搬迁安置。

巩固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10.2022年:

(1) 对全县61个村中管道老化的雪洼龙镇河西组、乃渠七日组、汤古崩崩村组等32个饮水处管道更换。

(2) 对去年来受灾的乡镇汤古、雪洼龙、烟袋、呷尔镇、魁多、湾坝、洪坝等乡镇新建饮水设施11处,维修维护19处,架设管道约20000米。

(3) 用于对全县61个村61处水源点水质检测,确保有水喝且喝上安全水。

11.2023年度:

(1) 规模化水厂建设。在八窝龙乡、烟袋镇、魁多镇修建集中供水水厂,主要建设任务包括:新建水源工程、输水管路、净水构筑物、高位水池、配水管网等。

(2) 农村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在洪坝乡、湾坝镇开展水源工程、供水设施升级改造,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改造和完善。

(3) 饮水安全动态监测。对全县61个村饮用水源点进行水质检测以及饮用水源地保护3处。

12.2024年:

(1)规模化水厂建设。在乌拉溪镇、乃渠镇、雪洼龙镇、汤古镇修建集中供水水厂,主要建设任务包括:新建水源工程、输水管路、净水构筑物、高位水池、配水管网等。

(2)农村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在小金乡、朵洛乡、子耳乡开展水源工程、供水设施升级改造,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改造和完善。

(3)饮水安全动态监测。计划对全县61个村饮用水源点进行水质检测以及饮用水源地保护3处。

13.2025年:

(1) 规模化水厂建设。在三岩龙乡、三垭镇修建集中供水水厂,主要建设任务包括:新建水源工程、输水管路、净水构筑物、高位水池、配水管网等。

(2)农村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在上团乡、呷尔镇开展水源工程、供水设施升级改造,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改造和完善。

(3)饮水安全动态监测。计划对全县61个村饮用水源点进行水质检测以及饮用水源地保护3处。

第二节 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做优做精特色种养业

按照《九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5年远景目标纲要》《九龙县力邱河片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结合近期编制的《九龙县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各个专项实施方案,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沟一带”的“五园区三基地”产业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

——发展壮大特色种养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保持粮食播面不减、产量稳定,全力推动九龙特色肉、粮、油、菌、果、蔬、茶、药8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到2025年,粮食播面稳定在6.62万亩,蔬菜播面2.54万亩,建成茶园1万亩,花椒6万亩、中药材0.7万亩、错季小杂水果基地0.5万亩、牧草基地0.27万亩;岁末生猪存栏3.6万头、牛8.4万头、羊6.1万只、小家禽7万只,建成畜禽养殖圈舍27800㎡。

——加强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大力开展产业路、农副产品初加工、“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农机、冷链物流、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6个,总投资6098万元,包括:新建产业路83公里、农副产品加工厂房5000㎡,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5个,实施“五良融合”产业基地5000亩,农机购置补贴200台(套),新建高标准农田1500亩。

——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按照“五园区三基地”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在调结构、补短板、促融合、提效益、助增收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夯实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基础,筑牢乡村振兴产业根基。到2025年创建省级园区1个,州级园区4个,县级园区5个,实施园区产业类项目116个,总投资24995万元,其中:牦牛园区项目26个7850万元;茶叶园区项目13个2440万元;花椒园区项目12个2480万元;中藏药园区项目10个2180万元;黑山猪园区12个2500万元;小杂水果基地9个1190万元;山羊基地13个2350万元;野生菌基地4个1000万元。

——加快村集体经济培育。认真贯彻《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将“规范”作为前提保证,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坚决防止内部少数人侵占、支配集体资产,防止外部资本侵吞、操作集体资产。将“壮大”作为根本目的,通过以第一书记帮扶引领乡村振兴、以城乡帮带培育乡村振兴、以产业扶持基金保障乡村振兴等方式,科学确权存量、增量、闲置资产,积极盘活经营性、非经营性和资源性资产,探索股份合作、资源合作、资金入股等有效实现形式,把集体所有制的体制优势发挥出来。建立村集体经济一村一台账,一项目一台账,随时掌握村集体经济发展盈亏状况。到2025年全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提升,市场主体地位明确,法人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形成一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全县3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13个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完善产业服务链条

——健全产业服务机制。建立农技推广“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探索推广“技物结合”“技术托管”“农资+”“互联网+”等技术服务模式,为脱贫户、小农户提供全年全程技术服务。实施“科技下乡万里行”等重点帮扶行动,全面实施农技推广特聘计划。组建2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建设1个在线科技服务平台。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在乡镇布点,引导商农旅文业余电商深度融合。到2025年,实施产业服务链条项目35个,总投资5011.2万元,包括:推广新技术6项,招聘农技推广特聘员34人次;培育龙头企业8家、发展产业联合体2个、发展村集体经济31个,培育农民合作社42家、家庭农场30个;新建电商站点10个,新申报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19个。

——构建企业产业矩阵。打造5个以上企业品牌,构建“县级公共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矩阵,实施“九龙出山”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鼓励企业积极推广和应用区域公共品牌,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标准和规范。完善企业品牌申请、商标注册流程,支持开展“三品一标”、“秘境九龙”“一村一品”示范村的申报与认证,引导企业积极推广本地特色产品,带动九龙特色产品和品牌数量逐步增加,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三位一体模式。(责任单位: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

(三)大力实施消费帮扶

——机关单位定点帮扶开启《九龙县特色农产品形象塑造项目》,对我县农产品进行精装,拟投入100万元,制定整体品牌营销推广方案,统筹全县“九龙出山”系列特色农特产品,精准对接消费渠道,积极打通消费帮扶单位需求渠道,深耕服务,做好售前售后工作,形成我县特色供应服务体系。

——东西部协作带动帮扶。整合我县区域公共品牌资源,培育孵化3个以上产业子品牌。依托于十四五规划中的五大园区建设战略,对我县特色农产品,如九龙花椒、九龙牦牛、九龙天乡茶、九龙野生菌、九龙山羊、九龙森林黑山猪、九龙特色小杂水果、九龙中藏药等实现全面形象在塑造,口味调整,包装升级,打造出一批符合大众口味兼具我县特色的亮点产品,乘上东西部协作的快车,助推我县的特色农产品外销。

——电商平台全力帮扶培育壮大九龙县电子商务新兴业态,以数字零售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转型。建立覆盖全县的乡镇级商贸物流接转场所,激活九龙闲置电商网点,充分利用乡镇农贸市场、交通场站、邮政网点、乡镇电商平台,利用全县16个乡(镇)现有电商服务站点,配置站长承担农产品集中揽收、消费品进货销售、快递分拨及揽收和区域内物流组织与管理,努力实现对所有村级网点1小时内全覆盖。为九龙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推广“秘境九龙·九龙出山”品牌创建,建设“甘孜州九龙县电商新业态基地”。基地支持直播带货、大学生创新创业、直播机构短视频制作、传统电商企业转型发展咨询、特色品牌打造、电商人才培训等多业态多功能融合的综合载体和优质流量主体企业集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县经信商务合作局)

(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大力推进农业与多领域、多产业和多区融合,推动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到2025年,实施新产业新业态项目6个,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新建农业主题公园2个,打造美丽休闲乡村3个,非遗工坊2个。(责任单位: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

专栏3-2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1.畜禽养殖圈舍建设项目:2022-2025年,新建畜禽养殖圈舍27800㎡。

2.产业路工程项目:2022-2025年在全县13个乡(镇)26村,新建产业路83公里。

3.农副产品初加工厂(房)项目:2022-2025年,在呷尔、乌拉溪、汤古、魁多、三垭等乡(镇)新建农副产品初加工厂房5000㎡。

4.冷链物流项目:2022年-2023年,在呷尔、乌拉溪、三岩龙、三垭等乡(镇),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5个,配套引进冷链物流配送车10辆。

5.“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项目:2023-2024年,在汤古、呷尔、乌拉溪等乡(镇)实施“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产业基地5000亩。

6.农机购机补贴项目。2022-2025年,全县实施农机购机补贴200台(套)。

7.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2年在湾坝等乡(镇)实施高标准农田1500亩。

8.牦牛园区项目:2022-2025年,在洪坝、汤古、雪洼龙建成九龙牦牛(斜卡黄牛)种源核心场3个,选育九龙牦牛核心群30头;对九龙牦牛核心群、扩繁群进行性能测定,实施牦牛良种补贴300头;新建人工饲草基地1000亩,青贮基地1200亩;完成牦牛专家服务团组建,加强牦牛品牌培育,完成九龙牦牛种牛培育选育;新建中国牦牛展示基地1个,中国牦牛小镇1个、牦牛体验式牧场2个。

9.茶叶园区项目:2022-2025年,在魁多村新建茶园600亩,在里伍村建标准化茶叶示范基地100亩,完成老茶园改造1000亩,实施茶叶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组建茶叶专家团队,加强茶叶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等。

10.花椒园区项目:2022-2025年,新建花椒基地4000亩,花椒科技示范基地3个;在花椒辐射区建种养殖示范基地1500亩;购进花椒采摘、烘干设备;提升改造花椒基地19000亩,建成九龙花椒交易中心。

11.中药材园区项目:2022-2025年,新建中药材种源基地50亩,育苗基地50亩,育苗大棚20亩;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3000亩,野生抚育基地6000亩,新建中药材示范基地3个。

12.黑山猪园区项目:2022-2025年,培育森林黑山猪养殖示范户200户,新建小型饲料加工厂1个,有机肥加工厂1座,九龙黑山猪放养场20个,猪肉加工厂1个,实施九龙森林黑山猪品牌提升行动,打造森林黑山猪品牌。

13.小杂水果基地项目:2022-2025年,新建小杂水果基地2200亩,提升改造小杂水果基地1000亩,购买果树专用肥500吨,购买网围栏100000米,开展技术外包200亩;培育采摘园10个,新建(改造)水果售卖亭10个。

14.山羊基地项目:2022-2025年,完成朵洛山羊种质资源普查,新建朵洛山羊种源核心场1个,肉羊养殖场6个,培育标准化山羊养殖场(大户)100个,建人工饲草基地1500亩。

15.野生菌基地项目:2022-2024年,在汤古等乡镇建野生菌交易中心1个,野生菌加工基地1个,野生菌科普展示厅1个,野生菌驯化培育,在三岩龙、汤古、呷尔等乡镇划定野生菌资源保护区。

16.特色种养业项目:2022-2025年,在三岩龙乡完成藜麦种植3000亩,八窝龙乡蔬菜种植100亩;在湾坝镇建蔬菜大棚基地500亩;实施魁多镇茶地鸡,朵洛乡花椒鸡,洪坝乡、乃渠镇、八窝龙乡跑山鸡,三岩龙乡长丝裂腹鱼、尼汝藏寨梅花鹿体验、烟袋片区农业科技培训基地等项目。

17.2022年伍须海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2022年魁多镇里伍村乡村旅游重点村。

18.2023年猎塔湖景区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区。

19.2024年魁多云上天乡景区创建国家级4A景区、魁多镇创建天府旅游名镇、汤古镇乡村旅游重点镇。

20.2025年汤古镇伍须村天府旅游名村、乌拉溪镇河坝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1.2023年新建县级物流集散中心1处,建设面积不低于500平米。

22.2023年新建不低于面积400平方米,直播间12间。

23.2025年开展直播培训活动不低于10场,为我县培育主播及助播、中控25人以上,解决25人以上就业问题,达到年曝光量7000万次以上,由电商渠道销售我县农产品500万元以上。

24.2025年打造5个以上企业品牌,构建“县级公共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矩阵。

25.2025年打造我县“一地一品”寄递品牌。

第三节 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

(1) 劳务输出

力争劳务组织输出2000人次,依托职业介绍中心、劳务公司、省内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搭建用工信息对接平台;举办就业专场招聘会12场次,培育认定4个以上县级劳务品牌。(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夯实数据管理基础,提升动态监测水平。强化农村劳动力实名制信息规范化动态管理,完善更新系统内各项数据,做实“一库五名单”各项数据,2021年农村劳动力23646人,劳动力就业450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713人,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2385人。对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加强数据比对分析和信息共享,分类动态监测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重点人员就业状态。

——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健全就业保障机制。通过招聘会、岗位推介等活动,及时提供相关用工信息。通过搭建用工信息平台不断健全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劳务输出交通补贴等奖补资金,将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农村就业困难群体作为优先保障对象,为外出务工提供便利出行服务。

——树立本地品牌特色,促进业务提质增效。培树劳务品牌。结合本县资特色资源、文化特色、产业基础等优势,创建、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规模的劳务品牌,力争实现“一县一品”,借助品牌效应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

就地就近就业

按程序申报认定县级就业帮扶车间16个,按照乡村公益岗位开发认定条件及相关程序,持续开发公益岗位5308人次。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发挥公益性岗位作用。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特别是弱劳力、半劳力,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延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等各类就业载体的优惠扶持政策。

——优化就业渠道,激发创业就业热情。拓展灵活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引导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鼓励当地能人自主创业。

技能培训

——提升技能培训质量与规模。进一步加大脱贫人口技能培训力度,面向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开展劳务品牌、就业技能、实用技术和返乡创业、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大培训班建设与培训资源整合调度等力度,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提升培训供给能力。计划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52期,培训2440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840人次;计划开展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8期,200人。(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专栏3-3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

1.劳务组织输出2000人次。

2.举办就业专场招聘会12场次。

3.培育认定4个以上县级劳务品牌,给予一次性奖补5万元。

4.按照就业帮扶车间等各类就业载体的申报要求,按程序申报认定县级就业帮扶车间16个。

5.按照乡村公益岗位开发认定条件及相关程序,继续沿用开发公益岗位5308人次(2021开发1317人,计划在原有人数基本稳定情况下根据实际每年增加10人)。

6.脱贫人口首次创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正常运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1万元。

7.开展劳务品牌培训8期,计划培训320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20人次。

8.开展就业技能培训40期,计划培训2000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800人次。

9.开展返乡创业培训4期,计划培训120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20人。

10.开展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8期,计划培训200人次,整合乡村振兴局致富带头人培训项目。

第四节 持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十三五”时期建成三垭镇尔西安集中安置点一个,通过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完善公共配套设施,现配套建有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文体广场、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绿化区、文化长廊、公共厕所。且尔西安置点距离镇政府1公里、镇卫生院1.1公里、三垭片区寄宿制学校0.9公里,与集中安置前群众居住地相比缩短了近4/5的距离,有效解除搬迁群众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后顾之忧。(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

——产业持续发展。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建立健全和落实覆盖搬迁群众的产业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花椒产业园区1个280亩,蔬菜交易中心1个,实现劳务增收159.2万元,产业增收200万元。

——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统筹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安置点内无法外出、无业可扶、易返贫且有能力胜任工作的搬迁劳动力。建好搬迁群众“一库五名单”,跟踪掌握有劳动力搬迁群众就业情况,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一户搬迁家庭有2人以上劳动力的至少2人就业目标。

——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对安置房门前污水横流、栅栏上悬挂东西、院内杂草丛生、乱搭乱建、屋内家具摆放错乱等搬迁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对集中安置点主干道道路、巷道和入户路未硬化的;安置点未建绿和道路两旁未植绿,垃圾满天飞、垃圾桶和垃圾房堆放垃圾无序、垃圾拉运不及时等进行综合整治。制定行动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安置点卫生管理制度、组建保洁员队伍、建立保洁员工作范围、日常作息和督查考核制度,开展常规化管理。加快安置点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设,提高绿化、硬化和亮化水平,积极打造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空气清新的安置环境,提升搬迁群众的满意度。

——强化社区治理。加强集中安置点社会治理,因地制宜推行“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社区治理新模式,理顺集中安置点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厘清县级行业部门、乡镇、迁出地、迁入地和安置点责任,着力解决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治理跟不上、群众办事“两头跑”等问题。完善安置点党支部建立,配齐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健全“政府+村两委+搬迁户”管理机制,建立“支部+群团+搬迁群众”服务队伍,构建“党建+大数据+警务”网格化治理,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治理机制,增强搬迁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于2025年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专栏3-4 持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1.2022年至2025对集中安置点主干道道路、巷道和入户路未硬化。

2.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一户搬迁家庭有2人以上劳动力的至少2人就业目标。

3.2023年至2025年,发展壮大花椒产业园区,蔬菜交易中心等后续产业扶持项目。

第五节 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

(一)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15.4公里水泥砼项目和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15.6公里项目建设。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收入为主的“四好农村路”发展资金保障机制,配备县级农村公里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营人员,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路长组织体系,完善路长工作机制。推进美丽乡村路112.6公里沥青砼、华丘寺通寺公里6.5公里、子耳乡通乡路提升改造3.3公里、全县通村公路安保工程59.8公里和国省县乡道危桥改造总桥长222.4延米等重点项目实施。(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二)推进能源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电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动乡镇供电所服务现代化,构建“可靠用电、安全用电、方便用电”的农村电力网络。到2025年,将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87%,综合电压合格率提高到97.9%,户均配电容量提高到2.1千伏安,实现全县用电报装业务线上办理。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因地制宜推动太阳能利用、节能灶、户用沼气能源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沼气工程种养循环利用3个。(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三)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加快已建、在建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现有工程供水能力。完善旱山村、缺水村用水保障体系,建设一批中小型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继续推进“最后一公里”渠系建设,大力实施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到2025年,新建蓄水池32个、小水渠1个、引调水1处(烟袋镇和魁多镇)、河堤治理(汤古镇、呷尔镇、朵洛乡、三垭镇)共7处。(责任单位:县水利局)

(四)推进通信通讯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基本实现农村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加大4G(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与互联网、物联网等融合应用,推动数字技术与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促进各行各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数字乡村建设。投入资金1530万元,规划建设开通16个乡镇 5G 网络和未通 4G 网络的5个行政村。(责任单位:县经信商务合作局)

专栏3-5 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朵洛乡幺儿山村至曲窝村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4.5公里。魁多镇扎洼村至甲坝村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10.9公里。

2.九龙县大铺子伍须海美丽乡村路13.6公里。

3.华丘寺通寺公路6.5公里。

4.全县通村公路安保工程59.8公里。

5.三岩龙乡白杨坪村九组通组硬化路7.345公里,柏林村绒古组通组硬化路1公里,小金乡洋桥村六组通组硬化路3公里,子耳乡银厂湾村吉恩组通组硬化路4.255公里。

6.子耳乡政府至银厂湾村美丽乡村路18公里,子耳乡通乡公路提升改造3.3公里。

7.罗卜丝沟口至小金乡政府美丽乡村路17.5公里,呷尔桥至溪古隧道美丽乡村路8.5公里。

8.三道桥至三岩龙乡美丽乡村路55公里,大铺子至伍须海美丽乡村路附属设施建设。

能源设施建设

9.溪古水电站水光互补光伏项目和斜卡水电站水光互补光伏项目建设,到2022年底建成溪古、斜卡、三垭三座装机为39万KW的水光互补电站。

10.推进孟底沟电站(装机240万KW,总投资348.7亿元)建设,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或务工机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

11.2023年:

(1) 河堤治理。在汤古镇、呷尔镇、朵洛乡修建河堤堡坎(为毛石混凝土)2200米。

(2) 蓄水池。在烟袋镇、魁多镇、雪洼龙镇、汤古镇、八窝龙乡新建蓄水池10个。

(3) 小水渠。计划在雪洼龙镇新建小水渠6000米。

12.2024年:

(1) 河堤治理。在汤古镇、三垭镇修建河堤堡坎(为毛石混凝土)2700米。

(2) 蓄水池。在三岩龙乡、子耳乡、乌拉溪镇、乃渠镇、呷尔镇、三垭镇新建蓄水池12个。

(3) 引调水。烟袋、魁多片区,把水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引流、调剂、补充到缺水地区,沿途所修建的水渠、涵洞、提灌站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13.2025年:

(1) 河堤治理。在汤古镇、呷尔镇修建河堤堡坎(为毛石混凝土)5600米。

(2) 蓄水池。计划在朵洛乡、小金乡、湾坝镇、洪坝乡、上团乡新建蓄水池10个。

通信通讯设施建设:

14. 2023年建设5个5G 基站。(涉及上团乡、八窝龙乡、汤古镇、乃渠镇、子耳乡)

15.2024年建设3个5G 基站。(涉及洪坝乡、朵洛乡、小金乡)

第六节 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一)提升公共文化综合服务水平

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强乡村文化旅游广电人才培育,促进乡村文艺创作,丰富乡村文化供给,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共管共治共建,提升全县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深化依法治国方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部署,做强实体平台,进一步丰富法律服务输送模式,规范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大力推广法律服务向农村辐射。到2024年16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61个行政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率达100%。进一步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中的职能作用,统筹推进司法所建设,全面恢复“一乡一所”设置,落实人员配备。到2024年16个乡镇司法所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县文化广电旅游局)

(二)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围绕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的乡村振兴要求,全面加强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知识技能的宣传覆盖面,以点带面推动乡镇、村(社区)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减少自然灾害对群众造成的损失,有力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显著提升全县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新建30套应急广播“村村响”设备,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和寺庙,维修79个应急广播“村村响”设备。建设3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3个安全社区,建设3个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单位:县应急管理局)

(三)推进“快递进村”工程

建立覆盖全县的乡镇级商贸物流接转场所,投资74万,资金来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资金。充分利用乡(镇)农贸市场、交通场站、邮政网点、乡镇电商平台,利用全县16个乡(镇)现有电商服务站点,配置站长承担农产品集中揽收、消费品进货销售、快递分拨及揽收和区域内物流组织与管理,努力实现对所有村级网点1小时内全覆盖。新建设施要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结合实际预留消杀防疫空间。开展《九龙县农产品上行及工业品下行双体系项目》,强化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枢纽能力,为电商应用企业、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专业运营公司等提供市场开拓、资源对接、业务指导等服务,着力提升农村电商应用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责任单位: 县经信商务合作局)

(四)大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增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进一步优化乡村综治中心、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基层法庭机构布局,整合资源力量、强化服务管理、提高治理效能,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工作联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常态化推进农村扫黑除恶,保证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费常设,加大对农村基层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全面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工作走深走实。深入开展“八无平安乡村”创建挂牌工作和“法治示范村”建设工作,提升乡村法治能力水平。健全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矛盾纠纷村(社区)一周一排查、乡(镇)每半月一排查,督促相关单位跟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重点疑难矛盾纠纷挂牌督办,确保小事不出村组、中事不出乡(镇)、大事不出县。深入开展农村安全专项整治,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应用,2022年全面完成“雪亮工程”建设任务,验收并投入使用。依托综治中心“大联动”平台,将“天网”“地网”“慧眼工程”“雪亮工程”进行有效衔接,整合“三防一保”等基层网格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基层治理成效。着眼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新建乡镇综合服务办公场所和村活动阵地;着力改善乡镇干部生活条件,加力推进乡镇“五小”工程建设;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常态开展村常职干部培训,更加注重党政干部治理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

专栏3-6 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乡镇公共文化综合服务:

1.2022年完成汤古镇、呷尔镇、魁多镇、乌拉溪镇省级达标。2.2023年完成烟袋镇、乃渠镇、湾坝镇、雪洼龙镇省级达标。

3.2024年完成八窝龙乡、三岩龙乡、上团乡、三垭镇省级达标。

4.2025年完成小金乡、朵洛乡、子耳乡、洪坝乡省级达标。

5.32个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村级)文化室改造提升。

6.2024年达到一村一法律顾问覆盖率100%;在建设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6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61个;逐步建设完善16个乡镇司法所建设。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7.2022年维修改造16个乡镇、61个行政村应急广播“村村响”设备79套,新采购安装约30套应急广播“村村响”设备,确保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和寺庙。

8.2023年—2025年每年建设一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基地,每年培训教育不少于4次;完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每年组织开展不少于2次演练。

9.2023年—2025年每年建设一个安全社区。

10.2022年建设3个应急避难场所每个场所占地面积约1000㎡,除避难场所场地外需配套建设应急救援指挥室、物资储备用房、医疗设施用房、保障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用房(卫生设施、生活用水、用电等)等。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11.提升公共文化和综合服务。

(1)2022年,组织实施涉及10个乡镇的乡镇“五小”工程建设,不断改善乡镇干部生活条件。

(2)2022年,新建3个乡镇综合服务办公场所,新建3个村活动阵地。

(3)2023年,新建4个乡镇综合服务办公场所,新建2个村活动阵地。

(4)2024年,新建1个乡镇综合服务办公场所,新建3个村活动阵地。

(5)2025年,新建1个乡镇综合服务办公场所,新建2个村活动阵地,确保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12.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1)2022年度修建验收“雪亮工程”点位243处。

(2)2022年-2025年度,创建县级平安村8个,法治示范村16个,州级平安村2个。

(3)2022—2025年度,每年度投入资金50万元培训村常职干部140人次,共投入资金200万元培训村常职干部560人次,确保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4)2025年度,投入资金10万元培训党政干部30人次,不断推进党政干部治理能力建设。

第七节 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一)生活垃圾治理

全面推行全域无垃圾行动,积极探索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区生活垃圾分类方式,建立健全农牧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构建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农牧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治理率达到100%,实现所有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全覆盖。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模式。到2025年底,新建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站13个,日处理垃圾45吨,全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设施累计投资力争完成0.4亿元,全县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新增45吨/日,到2025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筑垃圾、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责任单位:县住房城乡建设局)

(二)生活污水处理

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的原则,不搞一刀切、齐步走,稳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乡镇所在地或附近村、农旅融合示范村、人口集聚区、生态敏感区、水源保护区等区域,优先安排农村居民聚居点(区)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优先实施农村居民聚居点(区)建设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气候条件较差,人口居住较为分散、污水排放量较少的地区,通过建设化粪池等简单的设施处理后,进行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示范工程的实施,积极探索并推广成熟经验,示范带动扩大范围,优先实施农村居民聚居点(区)建设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经营主体的生活污水处理,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5年行政村污水处理率达75%以上。(责任单位: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生态环境局)

(三)厕所革命

按照“先易后难、数量服从质量”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力有序、务实高效”的基本原则,以户用厕所改造为主,协调推进农村公共厕所、旅游厕所建设为重点,采取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宜分户则分户、宜集中则集中的改厕模式;釆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农民自愿改厕。根据《“圣洁甘孜·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到2025年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2864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新建农村公共厕所8座。(责任单位: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

(四)村容村貌提升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合全域无垃圾行动,加快推进拆违治乱,全面清理、拆除违法搭建的彩钢棚、阳光棚,严厉查处违规搭建行为。加强农房建设指导,推出一批体现地域特色的农房设计,大力提升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程度,建设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严格按程序审批各类建筑,新建、扩建、改建、重建、修缮和装饰装修建(构)筑物的,应当符合村庄发展规划,保持建筑高度、体量、形态、色彩以及构造装饰与村落传统风貌协调一致。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乡村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加强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关注特殊人群需求,开展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展农村绿化、美化工程,采取“乔、灌、花、草”混合打造的模式,实施城乡庭院及节点绿化。统筹推进农村黑臭水体,优先整治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完善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在每个村设立环保基础设施管护员、乡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加强村庄环境管护队伍建设,保护村庄环境。到2025年实施乡村振兴“双百工程”,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20个,精品村5个。(责任单位: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乡村振兴局、县生态环境局)

(五)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健全生态价值补偿机制等方面建设发展,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个项目建设上。2022年-2025年要大力保护森林资源,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1.54%;规划美丽乡村庭院及节点绿化1000亩;计划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退化林修复和长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生态治理)4.4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2万亩;将全面落实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每年与16个乡镇、56个村签订管护合同,有效管护集体公益林36.27万亩;助力草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按照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九龙县草原禁牧76万亩,草畜平衡339万亩,共涉及全县16个乡镇、61个村、14950户。(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专栏3-7 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生活垃圾治理:

1.2022年实施洪坝乡、三岩龙乡、八窝龙乡、上团乡、子耳乡、雪洼龙镇、朵洛乡等7个乡镇垃圾处理站建设,日处理规模为30t/d,采购垃圾转运车7辆,垃圾箱30个,实施成魁多镇污水处理站站建设及管网工程建设。

2.2023年实施垃圾分类工程,采购垃圾分类桶7080个。

3.2024年度实施魁多垃圾转运站建设。

4.2025年实施小金乡垃圾处理站。

生活污水治理:

5. 2022年方案共实施项目4 项,涉及村个数4个,涉及乡镇4个。建设内容和规模为:生活污水治理污水处理管道共8.897千米;生活污水治理污水处理涉及594户。

6.2023年方案共实施项目15项,涉及村个数15个,涉及乡镇6个。建设内容和规模为:生活污水治理污水处理管网共254.6千米;生活污水治理污水治理共计2546户。

7.2024年方案共实施项目10 项,涉及村个数10个;涉及乡镇6个。建设内容和规模为:生活污水治理污水处理管网共225.4千米;生活污水治理污水处理共计2254户。

8.2025年方案共实施项目7 项,涉及村个数7个;涉及乡镇3个分。建设内容和规模为:生活污水治理污水处理管道共8.897千米;生活污水治理污水处理涉及2271户。

厕所革命:

9.到2025年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2894户以上,普及率达80%或以上

村容村貌:

10.2025年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20个,精品村5个。

生态文明建设:

11.2022年至2025年共规划美丽乡村庭院及节点绿化1000亩。(涉及汤古镇、呷尔镇、乃渠镇、乌拉溪镇、雪洼龙镇、烟袋镇、魁多镇、子耳乡、朵洛乡、三垭镇10个乡(镇))

12.2022年至2025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2万亩,每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5.8万亩。(涉及全县16个乡(镇)61个村,262个组共12338户,43180余人)

13.2022年至2025年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退化林修复和长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生态治理)4.4万亩。

(1)退化林修复涉及14个乡镇:2022年烟袋镇、魁多镇、子耳乡;2023年雪洼龙镇、八窝龙乡、朵洛乡;2024年呷尔镇、乃渠镇、乌拉溪镇、三垭镇;2025年三岩龙乡、上团乡、汤古镇、小金乡。

(2)长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生态治理涉及6个乡镇:2022年烟袋镇、子耳乡;2023年魁多镇、乌拉溪镇;2024年朵洛乡;2025年八窝龙乡。

第八节 推进乡村文化繁荣振兴

实施“文明九龙”建设中的公民素质提升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升行动、文明创建提升行动、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公共服务提升行动“五大提升行动”,以及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实现家庭和谐、邻里友爱、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文明九龙建设”目标如期实现。(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

(一)实施公民素质提升行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人人崇尚科学、文明向善、团结友爱。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公职人员示范引领行动,发挥干部职工带头模范作用。持续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热情好客九龙人”主题活动。深化推广道德典型选树及宣传活动,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弘扬社会正能量。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不欺不骗、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的诚信氛围。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公平正义的法治良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二)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升行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文明实践网络。建好志愿服务体系,动员党员、群众发扬社会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力争形成服务品牌效应。探索“文明实践+融媒体+数字化”模式,实现媒体融合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建共享、互融互通”。

(三)实施文明创建提升行动,争创提名全国文明城市

深化四川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激发干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全县形成乡风文明、民风淳朴、家风良好的氛围。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发挥各级文明单位服务群众的能力。深化文明校园创建,不断繁荣校园文化。深化文明家庭创建,以良好家风带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四)实施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继续巩固文化全民共享成果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推动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满足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交相辉映。用活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助推经济发展。开展民俗节庆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五)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逐渐实现教育资源城乡一体化。提高医疗健康服务,让群众美好健康愿景成为现实,全民共享“健康红利”。促进更加充分就业,以就业促社会稳定和经济全面发展。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深化就业服务,抓好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退役军人、城镇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2022年至2026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不少于3105人次,各类培训累计不少于700人次。着重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创业优惠政策,完成创业担保贷款和创业补贴逐年递增,累计不少于2910万元。扎实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实现转移就业累计不少于30000人次。大力塑造九龙农民工形象,打造具有九龙特色的劳务品牌,完成劳务品牌技能培训逐年递增,累计不少于5340人次。加强行风建设,优化窗口服务质量,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实施通讯信号“清盲”行动,全面提升全县通信网络质量。


专栏3-8 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建设

1.2021年基础上有所提升。

2.2023年,力争列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3.2024—2026年,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第九节 促进重点帮扶村建设

集中支持全县6个重点帮扶村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补齐发展短板,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就业、综合保障、乡村建设、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各项工作,实现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到2023年,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拓展,乡村主导产业有效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就业扶持稳步推进,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取得明显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歩增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重点帮扶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25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乡村治理能力显著增强,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农村居民收入达到县域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


专栏3-9 促进重点帮扶村建设

6个重点帮扶村分4年推进实施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村,每村投入200万元资金,打造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6个。具体分年度计划如下:

1.2022年集中支持朵洛彝族乡船板沟村。

2.2023年集中支持子耳彝族乡麻窝村。

3.2024年集中支持三垭镇马颈村、小金彝族乡小金村。

4.2025年集中支持湾坝镇挖金村、烟袋镇烂铺子村。






第四章 工作机制

第一节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健全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细化完善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监测方式,互为补充、相互协同。及时掌握分析媒体、信访等信息,拓宽风险预警渠道。农户自主申报方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因地制宜拓展便捷的自主申报方式。基层干部排查方面,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依靠乡村干部、驻村干部、乡村网格员等基层力量,进行常态化预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集中排查。部门筛查预警方面,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和对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及时将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反馈基层核实。

——精准制定帮扶措施。补齐短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开展针对性帮扶。对风险单一的,实施单项措施,防止陷入福利陷阱;对风险复杂多样的,因户施策落实综合性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促进稳定增收;对无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好兜底保障;对内生动力不足的,持续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做好各项帮扶政策:产业就业消费帮扶、金融帮扶、公益性岗位帮扶、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保障、健康帮扶、义务教育保障、教育帮扶、综合保障、社会帮扶、搬迁、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防止返贫致贫专项基金等相关帮扶工作。(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

第二节 完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长效机制

——落实后续管理责任。按照“建、管、用相协调,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县人民政府对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履行主体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根据行业领域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将扶贫项目资产全部纳入监管范围。乡(镇)对本辖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护运营负日常监管责任,常态化组织开展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护和监督检查等工作。村级组织对确权到村组集体的扶贫项目资产负具体监管责任。到户类资产在村组集体指导下,由农户自行管理。

——明确产权主体管护责任落实运营管护主体和责任人,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运营管护模式。对经营性资产,可采取承包、租赁、合营及独资等方式择优落实经营主体,优先满足脱贫户、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带动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需要。扶贫项目资产属于村组集体的,由村组集体提出包括但不限于经营目标、方式和期限、运营各方权利义务、风险防控等内容的扶贫项目资产运营方案,报乡镇或行业主管部门合规性、合理性审查后,经成员(代表)大会集体决策,由村组集体与经营者签订规范性合同(协议),也可根据实际,实行集中统一管护。管护经费根据运营方案原则上从经营收益中列支。对公益性资产,要制定和完善管护标准和规范,由相应的产权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人和管护经费。可通过调整优化现有公益岗位等方式解决管护力量不足问题,优先聘请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参与管护。属于村组集体的,所需管护经费可由村组集体经营收益解决。落实受益群众责任,引导农户参与管护。对到户类资产,由农户自行管理,村级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帮扶,使到户扶贫项目资产更好发挥效益。

——规范收益分配使用发挥扶贫项目资产的帮扶作用,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按照现行资产管理制度实施。法律法规、国家及州级相关部门对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未予明确规定的,应通过民主决策程序提出具体分配方案,体现精准和差异化扶持,并履行相应审批程序,分配方案和分配结果要及时公开。扶贫项目资产收益重点用于产业提质增效、项目运行管理、村级公益事业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方面支出。属于村集体的资产收益,通过设置一定的条件,鼓励采取参加村内项目建设和发展等劳动增收方式进行分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取的公积公益金重点用于项目运营管护、村级公益事业等方面。严禁采用简单发钱发物、一分了之的做法进行收益分配。

——严格项目资产处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国有和集体扶贫项目资产。对闲置资产,要抓紧盘活投入使用或尽快处置;确需处置的,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资产处量收入应收回县(市)财政账户或由村集体重新安排,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项目。处置情况须通过县(市)政府网站、乡镇村公务公开栏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监督。扶贫项目资产进行抵押担保的,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对以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入股或参股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应明确股权的退出办法和处置方式等。

——强化监督管理。行业部门要建立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扶贫项目资产的全程动态监管,重点对扶贫项目资产受益对象的选择、项目实施、收益分配方案、资金效益发挥进行监管;加强对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情况的纪律监督、审计监督、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等。乡镇、村要发挥好驻村工作队、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等监督作用,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资产运营规范。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及时在扶贫项目资产所在地公告扶贫项目资产运营、收益分配,处置等情况。对贪占挪用、违规处置扶贫项目资产及收益等各类行为,依纪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加强统计监测。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实现信息共享。对已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要分类别、分年度、分项目建立扶贫项目资产台账。县级乡村振兴部门建立资产总台账、行业部门建立分类台账、乡镇及村级建立明细台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完整反映扶贫项目资产的增减变化和使用情况。巩固脱贫成果过渡期内,各级衔接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也要建立台账,参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办法,进行确权、登记、移交、管理。(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

第三节 深化帮扶协作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党政主要领导每年到结对帮扶地区开展1次以上考察对接活动。每年召开专题党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领导小组会议各1次以上。巩固学校、医院、村企结对成果,拓展村社结对活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组织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转移到省外就业、在省内就近就业和在浙江省稳岗就业。(每年帮助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不低于去年),帮扶地区每年采购销售全县农特产品1000万元以上。

——加强区域协作。制定出台或完善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东部企业赴县投资兴业助贫创造条件,巩固共建产业园区成果。

——促进乡村振兴。每年选派党政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浙江交流学习。关心,关爱东部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东部挂职干部提供必要保障﹑确保主要精力用于东西部协作工作情况;浙江省对口支援九龙县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主要涉及产业支援促进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2大领域共5个项目,对口支援资金1.35亿元。产业支援促进就业项目2个,对口支援资金6000万元,占比44%;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3个,对口支援资金7500万元,占比56%。

——完善工作对接协调推进机制。加强互访会商。帮受双方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年内到对方实地对接会商至少1次,双方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对口帮扶工作每半年至少1次。帮受双方健全对口帮扶工作机构,完善日常沟通对接机制,组织、统战、乡村振兴等牵头部门加强联系沟通,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工作。深化全域结对。务实推进全域结对帮扶,重点推动双方乡镇、部门、学校、医院结对。帮扶地继续组织所辖乡镇(街道)结对帮带受扶地乡镇,联系指导重点帮扶村。双方重点职能部门加强对接,通过“组团式”“小分队”等方式提供专业技术帮扶。重点学校、医院结合推进“校联体”“医联体”建设深化结对帮扶。

——研制年度计划落实项目资金。帮受双方根据五年帮扶规划,着眼推动共同富裕,精心研制年度帮扶计划。重点围绕防止返贫、产业发展、就业创业、人才培育、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以及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等谋划安排工作。统筹安排年度、跨年度推进项目,注意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和支持中心镇。健全省直部门工作层协调和帮受市县协调联动机制,深入指导推动帮扶项目有序组织实施。年度计划项目开工率达到100%,完成当年计划进度任务。各帮扶地严格按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0.5%或0.3%落实每年帮扶资金,按程序拨付至受扶地,根据项目进展及时兑现。帮受双方根据相关规定加强帮扶资金调度管理,共同做好资金审计监管工作,确保依法规范使用。

——发挥帮扶干部人才积极作用。帮受双方严格按省内对口帮扶干部人才选派管理办法,认真履行管理责任、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待遇保障、强化考核激励,充分激发工作积极性。帮扶地定期掌握帮扶干部人才现实表现跟踪培养,年内至少赴受扶地走访慰问1次。受扶地把帮扶干部人才统筹纳入本地干部队伍统一管理,注重关心关爱、加强教育监督,年内至少召开1次帮扶干部人才座谈会。受扶地党委组织部会同各挂职单位,组织帮扶干部人才与本地干部人才开展“一对一”传帮带,同时配套建立受帮带干部人才增强内动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帮扶工作队主动对接当地组织部门,充分借鉴运用帮扶地先进理念和工作经验,参与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宗教治理、办学治校等工作,创新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帮受双方结合实际,共同制定本土干部人才选育培养计划。帮扶工作队会同受扶地,遴选当地具有培养潜力的干部人才,到帮扶地相关单位顶岗锻炼、研修学习。帮扶地结合实际加强对接协调,年内接收受扶地干部人才顶岗锻炼、短期培训20人次以上,帮助拓宽视野、提升能力。(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乡村振兴局)

第四节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按规定纳入低保,分档或根据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与低保标准的实际差额发放低保金。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经本人申请,可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对已脱贫且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低保对象,可给予一定时间的渐退期,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

——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按规定给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受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或由于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后仍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按规定给予临时救助。

——加强困难老年人关爱帮扶。建立完善经济困难家庭中的高龄、独居、留守及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关爱援助体系。提升特困老年人供养服务机构管理服务能力,努力实现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老年人“愿住尽住”。

——加强困难未成年人关爱帮扶。对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且未被依法收养的未成年人,以及父母因重大困难无法履行抚养和监护职责的儿童,按规定纳入孤儿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加强对散居孤儿监护情况的监督,落实对流浪未成年人和困难留守儿童的救助保护,探索开展关爱服务、定期探访等工作,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落实。

——加强困难残疾人关爱帮扶。加强困难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探索建立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做好困难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与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完善困难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促进等政策。推进实施兜底保障对象中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和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第五章 投资计划

第一节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方案共计695个项目,总投资289311.11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04027.29万元,占总投资的70.5%;其他资金85283.82万元,占总投资的29.5%。

按项目分类统计: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脱贫成果53208.32万元,占总投资19%。其投资来源为:财政资38027.32万元,其他资金15181万元。

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80978.2万元,占总投资28%。其投资来源为:财政资金46750.2万元,其他资金34228万元

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7588.24万元,占总投资2.7%。其投资来源为:财政资金7098.24万元,其他资金490万元。

持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1415万元,占总投资0.46%。其投资来源为:财政资金1410万元,其他资金5万元

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89108.66万元,占总投资31%。其投资来源为:财政资金60408.84万元,其他资金28699.82万元。

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8372万元,占总投资3%。其投资来源为:财政资金4528万元,其他资金3844万元

推进乡村人居环境41122.37万元,占总投资14%。其投资来源为:财政资金38538.37万元,其他资金2584万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7518.32万元,占总投资2.5%。其投资来源为:财政资金7266.32万元,其他资金252万元。

专栏4-1 项目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

个数


资金筹措


总投资

财政资金

其他





































































































































































































总计

695

289311.11

204027.29

85283.82








































































































































































































1

巩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

95

53208.32

38027.32

15181.00










































































































































































































1.1

巩固教育脱贫成果

57

22453.40

12154.40

10299.00










































































































































































































1.2

医疗保障

17

14170.00

12588.00

1582.00










































































































































































































1.3

住房安全保障

4

480.00

480.00

0.00










































































































































































































1.4

饮水安全保障

14

15043.92

12013.92

3030.00










































































































































































































1.5

基金设立

3

1061.00

791.00

270.00










































































































































































































2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293

80978.20

46750.20

34228.00










































































































































































































2.1

特色种养业

211

56833.00

32115.00

24718.00










































































































































































































3.1

完善产业服务链条

48

7775.20

7275.20

500.00










































































































































































































4.1

培育产业新业态

31

16180.00

7360.00

8820.00










































































































































































































5.1

农副产品消费帮扶

3

190.00

0.00

190.00










































































































































































































3

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

53

7588.24

7098.24

490.00










































































































































































































3.1

加大劳务输出

16

420.00

40.00

380.00










































































































































































































3.2

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28

6661.04

6581.04

80.00










































































































































































































3.3

加大技能培训帮扶

9

507.20

477.20

30.00










































































































































































































4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5

1415

1410

5










































































































































































































4.1

产业发展

3

1250

1250

0










































































































































































































4.2

就业帮扶

1

5

0

5










































































































































































































4.3

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1

160.00

160.00

0.00










































































































































































































4.4

社区治理














































































































































































































4.5

掉边掉角农户搬迁














































































































































































































4.6

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贴息














































































































































































































5

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

91

89108.66

60408.84

28699.82










































































































































































































5.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74

45277.14

27030.90

18246.24










































































































































































































5.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14

37832.00

30500.00

7332.00










































































































































































































5.3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

4149.52

2877.94

1271.58










































































































































































































5.4

光纤宽带网络村村通工程

1

1850.00

0.00

1850.00










































































































































































































6

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46

8372.00

4528.00

3844.00










































































































































































































6.1

公共文化和综合服务提升

30

4692.00

2245.00

2447.00










































































































































































































6.2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1

200.00

200.00

0.00










































































































































































































6.3

“快递进村”工程

6

1200.00

400.00

800.00










































































































































































































6.4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9

2280.00

1683.00

597.00










































































































































































































7

推进乡村人居环境

91

41122.37

38538.37

2584.00










































































































































































































7.1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10

2479.00

195.00

2284.00










































































































































































































7.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9

3653.82

3353.82

300.00










































































































































































































7.3

农村厕所革命

14

6472.00

6472.00

0.00










































































































































































































7.4

村容村貌提升

29

9518.55

9518.55

0.00










































































































































































































7.5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29

18999.00

18999.00

0.00










































































































































































































8

扶贫资产项目管理














































































































































































































9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1

7518.32

7266.32

252.00










































































































































































































9.1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

16

7220.39

7168.39

52.00










































































































































































































9.2

残疾人保障和服务

5

297.93

97.93

200.00










































































































































































































第二节 分年度投资计划

按项目实施年份统计:方案建设总投资289311.11万元,共分为4年实施,其中:2022年投资70211.86万元,占总投资的24%;2023年投资67330.77万元,占总投资的24%;2024年投资70849.14万元,占总投资的24%;2025年投资80919.34万元,占总投资的28%。

2022年,方案共实施项目377项,年度投资70211.86万元。

2023年,方案共实施项目197项,年度投资67330.77万元。

2024年,方案共实施项目75项,年度投资70849.14万元。

2025年,方案共实施项目46项,年度投资80919.34万元。


专栏4-2 年度项目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序号


年度


项目个数

投资

项目投资额及资金筹措(万元)

估算

投资合计

财政性资金

其他资金


合计

695

289311.11

289311.11

204027.29

85283.82

1

2022

377

70211.86

70211.86

53895.36

16316.5

2

2023

197

67330.77

67330.77

52686.05

14644.72

3

2024

75

70849.14

70849.14

57793.48

13055.66

4

2025

46

80919.34

80919.34

39652.4

41266.94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领导机制衔接

——细化责任、健全机制。按照县委县政府统筹、行业部门主管、乡镇抓落实、村具体实施,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县级领导要发挥联系镇村的作用,加强对所联系镇村项目实施的具体指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的项目实施工作领导体制,建立统一高效的衔接议事协调工作机制,研究衔接工作重大问题、制定重要政策、推动重大项目、落实重点任务。

——明确职责、上下贯通。强化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职责,实行乡村振兴项目台账管理,做好进度安排、资金使用、资源调配、项目落地、推进实施等工作,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工作职责,保证上下贯通、精准施策。

——建立考核机制、推进工作落地落实。建立与项目统筹指导效果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抓实县镇村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共同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健全日常督查与年度评估相结合的项目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安排、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激励县级各部门权力推进工作落地落实。县纪委监委做好过渡期内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相关政策、项目、资金等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实现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第二节 推进政策衔接

(1) 加强财政投入政策衔接

全面落实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中、省、市补助资金管理。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积极落实每年县级公共财政支出中对乡村振兴投入达到一定比例的要求,保留并调整优化财政衔接资金,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工代赈、消费帮扶等政策,统筹地方可支配财力,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过渡期内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

(二)加强金融服务政策衔接

继续发挥再贷款作用,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支持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户通过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支持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业务范围内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服务,鼓励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继续发展“防贫保”保险业务,防止脱贫户、防止边缘易致贫户返贫致贫。

(三)加强土地支持政策衔接

坚持最严格耕地保制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机制,过渡期省级每年安排新增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地需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依法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利用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目前,全县耕地面积保有量55200亩(3680公顷)、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3400亩(2226.67公顷)。按照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的要求,切实做好全县耕地保护工作。

(四)加强人才智力支持衔接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州委和县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康巴英才计划”为统揽,借助“孟底沟”、国道248、549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强自主人才工作品牌创建,建立高端人才工作驿站和联络点,借才生智,助力发展,提升地区新引力,人才竞争力。围绕“1356”发展思路,建立完善“引育管留用”机制,以“五园三基地”地为抓手,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向重点产业集聚,继续实施大学生服务基层计划,提升人才助力发展能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县战略,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拓展完善“九龙英才卡暨康巴英才C卡”服务范围,继续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围绕人才招引、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援助、人才激励“五大行动”,根据县域实际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九龙县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节 加强监督管理衔接

(1) 有序推进与调度

围绕实施方案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快项目实施,确保项目高质量建设、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强化实施方案项目落地,防止出现方案与实施内容“两张皮”现象,建立项目推进定期调度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乡村振兴推进大会,每半年县委常委会要听取一次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每季度召开一次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专题会,掌握动态、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加强乡村统计工作,建立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系统。

(2) 监督检查与评估

加强行政监管,充分发挥监督检查在政策落实、项目资金管理的积极作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和改进帮扶工作。建立健全重点帮扶县监测评估和考核工作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严格实行检查考核、责任追究、和表彰绩效嘉奖,使目标、权利、责任相统一,推动抓落实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乡(镇)的考评要突出考核重点、难点工作,提高考核实效,更好的指点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对县级行业部门的考评,重点考核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效。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各乡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党政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表。本方案规划去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确保质量和效果。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2024年开展规划中期评估,2026年开展规划实施后评估。

(3) 强化群众参与和舆论宣传

坚持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有机统一,尊重和维护村民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健全“三公开”、“三民主”制度,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奋力自强、勤劳致富。同时,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决策部署的重要意义,宣传乡村振兴行动中的典型成果和先进事迹,树立好形象,推广好经验,提振基层干部群众信心,营造促进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附件:

1.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本情况表

2.九龙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项目表(2022-2025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