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献礼建党101周年调研成果展】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2-06-24 12:37:22
来源:
融媒体中心
阅读数:
405次
字号:
收藏
打印
分享: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温馨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引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1周年,为全面完成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再创新佳绩、再上新台阶,九龙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活动,我县县级领导干部、各单位、乡镇部门负责人积极行动,全面深入开展专题学习、聚焦行业领域的重点工作开展调研,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决策、服务人民,为进一步找准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九龙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即日起,县融媒体中心特开辟“献礼党建101周年调研成果展”专栏,今天为您带来第一期——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以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魁多镇、

八窝龙乡和乃渠镇为例

县乡村振兴局 苏华荣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脱贫攻坚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化,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本文以四川省九龙县魁多镇、八窝龙乡和乃渠镇为例,在分析九龙县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产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综合素质低、乡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以及产业结构不平衡等)的基础上,尝试探索九龙县魁多镇“产业+文化+旅游+基层治理”、八窝龙乡“特色种植+协会+农户”和乃渠镇“合作社+基地+农户”三种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模式,以期找到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的突破口,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 利益联结 路径探索

乡村的发展代表着社会基础发展的水平,为了推动乡村发展、增强乡村经济实力、增长农民自信心、缩小城乡差距,政府将针对性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理念。乡村振兴理念的提出,助推了农村经济,并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了更高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把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要加快发展农村产业,构建现代化生产、种植、管理体系,转变落后的经营模式,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培养更多农民走专业化、文明化的发展道路,加快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就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美丽富裕的人民满意的新农村。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从微观角度看能够直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中观角度看能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乡村振兴;从宏观角度看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一、九龙县概况及农村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九龙县基本情况

九龙县位于甘孜州东南部,贡嘎山西南,地处雅安、凉山、甘孜三市(州)结合部,因在攀西平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属典型的立体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幅员面积6767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61个行政村4个社区,因伍须海风光秀丽,被称为“川西最后的秘境”。2018年末,全县户籍人口6.5万人,常住人口6.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万人,农村人口4.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4.8%。汉族、藏族、彝族以及其他民族人口比例分别为26.6%、30.3%、42.8%、0.3%。九龙县藏、汉、彝三个主体民族几乎各占三分之一,长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既有藏区特有风貌,又有彝区原始古朴,被誉为“藏彝走廊·秘境九龙”。旅游资源丰富,“贡嘎翡翠”伍须海、“神秘水怪”猎塔湖、“洛克小道”猛董等景区和藏彝文化开发潜力巨大,伍须海景区面积400多平方公里,湾坝、贡嘎山两个省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九龙有花椒、核桃、茶叶、魔芋、牦牛“五朵金花”,被冠名为“中国花椒之乡”,九龙牦牛被誉为“世界牦牛之最”。截止2018年底,精准识别1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全县已实现脱贫摘帽。

(二)九龙县农村产业化发展现状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我县大力推广,这种经营模式在提升农产品自身价值的同时,还能使农民创收。我县目前的农业经营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与农村当地居民合作(华丘中藏药产业)、“公司+农户+基地+科技”(魁多天乡茶叶产业)、“公司+合作社(养植大户)+协会”(九龙牦牛产业)发展模式等,同时积极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社、产业经纪人、致富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等。这些商业发展模式有助于当地农业的发展,并形成规范化和效率化的农业生产方式,降低了农业成本,提升了农产品质量,提高了经营能力。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但这些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然会有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找准产业优势,平衡发展。


二、县域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结构改革不断深化,改进和优化农村产业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在农村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整体规划不完备,基础设施设备薄弱;缺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农业专业科研人员,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等,这些问题阻碍着农村的经济建设以及农村产业的发展。

(一)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统一规划。

我县农村地区缺少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落后、各自为政是大多数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辅助,如水、电、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在乡村产业的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农业产业的基础设施落后,导致许多农村地区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如物流配送、网络覆盖等,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制约农村产业的升级。

农村产业整体规划不足。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很多农村地区,大多简单复制以往经验,导致同一区域内农产品单一、缺乏互补性,从农村产业的发展来说,经济结构单一较为严重,致使农业产业无法深度优化。同时,整体规划不足,农业产业链很难形成,使得多元化、品牌化建设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导致乡村资源利用率不足,发展潜力没有被最大限度地激发。

二)农民综合素质低,专业化人才短缺。

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资源,要依靠劳动力,只有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产业才能持续发展,因此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而乡村产业的人力资源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农民。

发展农村产业离不开专业的团队,在招聘农业专业人员时因其周边设施、地理位置与企业的基本水准有一定差距,留不住人才。目前,我县运营管理农村产业以及农产品市场销售大多都是当地村民。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说,当前农业发展的致命性问题是人才结构短缺,即农业产业发展、管理、经营和创新等方面人才培养计划滞后严重,相关农业专业人才短缺不仅限制产业优化升级的空间,而且局限乡村振兴战略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产业结构不平衡,缺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科学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村发展的前提基础。当前,大多数农村地区不仅农业产业规划不合理,而且农产品结构不科学,使得产业化经营出现问题。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部分农村地区优先将农村旅游和农家乐作为重点发展项目,以增加经济收入。农产品结构简单对农业产业发展非常不利,目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农业产业结构与地方经济不匹配,难以发挥地方特色农业优势,导致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人们的多样性需求。

缺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导致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从而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短期内可能会给农村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忽略核心竞争优势对推动乡村振兴的长足发展非常不利。

(四)乡村金融体系不健全,无法及时满足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的需要。

乡村金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物质支撑,山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比较好、农产品的品质比较好,但是由于山区大多数集中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场所,资本具有逐利性,资本大多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山区涉农资金匮乏、金融机构稀少,金融机构推出的普惠金融产品也比较少。其次,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要求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保险行业加大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但是,由于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新型农村经济经营主体向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金融机构需要对申请人进行授信审批,农村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低,缺乏信用意识、贷款抵押物,金融机构对授信审批比较严格,导致乡村金融产品(单一)无法及时为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提供资金,影响到乡村产业和经济发展。

(五)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持续的发展前景。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资金充足能够保障产业的正常运转。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国家政策的补贴、政府的扶持、企业入驻的资金投入、村民的资金入股等。而在实际中,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着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最终导致产业发展的资金链断裂,产业发展停滞不前。从政府方面来讲,主要是政府没有合理配置农村产业发展项目所需的资金,从而导致资金流动项目发展效果差,而且出现下滑趋势。政府要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在政策上向农村产业倾斜。从农民方面来讲,农民对于产业发展的前景保持观望和怀疑的态度,不敢投入资金,只有当确实获得实际利益时,才会加大投资入股力度。最后,从企业入驻资金投入来看,要吸引企业入驻乡村,需要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优惠政策,企业在获得各项优惠补贴、减免税收的情况下会提高投资的意向,加快产业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九龙县乡村产业路径的三种探索

在分析九龙县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本文以四川省九龙县魁多镇、八窝龙乡和乃渠镇作为实证案例,尝试探索九龙县魁多镇“产业+文化+旅游+基层治理”、八窝龙乡“特色种植+协会+农户”和乃渠镇“合作社+基地+农户”三种产业发展路径,以期找到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的突破口,助力乡村振兴。

(一)魁多镇“产业+文化+旅游+基层治理”发展路径。

魁多镇位于县城东南约99公里,幅员面积71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镇辖里伍、江郎、海底、魁多、甲坝5个村民委员会,25个村民小组。截止2021年10月,全镇共有1637户5250人,是藏、汉、彝三个民族为主体的民族杂居镇。2020年11月,九龙天乡景区获得AAA级旅游景区,九龙生态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获得州级产业园区。

近年来,魁多镇立足实际,始终坚持“以党建为统揽,以产业发展为龙头,以园区建设为核心,以提高群众收入为目标,以基层治理为抓手”,探索“产业+文化+旅游+基层治理”高度融合发展模式,全面、稳步、有序地推进乡村振兴。1.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通过政府引导、村组带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逐步形成了“四种三养”特色种养殖产业。截止目前,全镇有茶叶协会1个、州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1个、种养殖合作社38家、家庭农场4个(其中省级示范农场2个)、种养殖大户126户、新型职业农民241人。全镇共种植茶叶3900亩、花椒2000亩、中药材400余亩、小杂水果800余亩;养殖山绵羊6500余只、生猪5000余头、牛2000余头。2.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以茶为“媒”,挖掘茶马古道文化,发掘普米和客家文化,挖掘传承客家“四句山歌”文化;传承手工藏毯编织、甲沱龙绒巴茶2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俗、服饰、建筑、饮食、历史等民族特色融入“茶旅”中,促推“茶+文+旅”特色休闲养生旅游模式。3.旅游是乡村振兴的内涵。成功打造“云上天乡、茶韵魁多”品牌,实现“园区景区化、景区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三化”联动;通过抖音、快手、网上直播带货、宣传片等形式,加大对景区的推介。4.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拓展。5个村民委员会发挥“一约四会”职能,做到移风易俗,彻底扭转了婚姻高价彩礼、白事搞宰杀等习俗;常态化坚持“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全面推行党务、政务、村务三项公开制度,形成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制度体系,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二)八窝龙乡“特色种植+协会+农户”发展路径。

八窝龙乡平均海拔2600米,年平均气温21℃,气候宜人。夏季降雨集中,耕地面积宽广,是各类瓜果蔬菜生长的理想之地。近年来,八窝龙乡以“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化提升,促进群众增收”为发展思路,精密布置发展特色精品项目,其中辣椒、辣椒面和青脆李等特色农产品深受好评。青脆李种植基地由八窝龙科帮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办,面积约200亩左右,年产量约十万斤左右,村民务工工资和土地租金均为按年发放,同时青脆李公司计划发展林下种植,将给当地百姓带来更大的收益。特色农产品辣椒种植以“梦波辣椒协会”为主导,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群众入股、租赁等方式整合与流转土地,推进八窝龙发展采用传统农家肥种植和人工加工而成,保留着香辣美味、鲜味可口、辣度适中、不伤肠胃、老少皆宜的品质,在甘孜州高原地区享有“高原辣椒之最”美誉,成为八窝龙乡集体经济中特色产业品牌,2021年种植辣椒达200亩,带动精准扶贫户20余户,解决劳动力50余人,人均增收500元左右,形成了“特色种植+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品牌效益将辐射带动全乡各类种养殖业积极向好发展,并积极完成特色农产品的绿色标识认证,形成高质量、独特的特色产业。

(三)乃渠镇“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路径。

九龙花椒素有“贡椒”之称,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7年被中国食品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乃渠花椒以“颗粒饱满、色彩艳丽、麻味纯正、香味醇厚、品质上乘”而闻名遐迩,深受市场欢迎和社会好评。乃渠镇地处九龙县城东南约42公里,幅员面积396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村13个村民小组,是藏、汉、彝各占三分之一的多民族聚居镇。乃渠镇属于九龙花椒的核心区,全镇种植花椒3600亩,其中挂果面积由2200亩,由九龙县双富花椒油加工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价收购。合作社在注重花椒品牌创建的同时,也创建了甘孜州“圣洁甘孜”知名商标品牌。2019年花椒产业产值达1584万元,带动花椒种植区户均增收1万余元。今年,乃渠镇将以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的标准科学化、规范化种植,同时增加规模、改造提升、示范带动,以合作社作为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花椒产品的附加值,与知名电商合作,拓宽营销渠道,有力有序推进花椒产业做大做强。

乃渠镇创新利益联结模式,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径,引导合作社和经营主体采取订单合同、保底收购、股份分红等方式与农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鼓励群众以劳力务工方式加入专合组织,负责管护、采摘,赚取劳务费。目前,花椒产业覆盖农户8900余户,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村集体经济得到不断壮大。


四、发展农村产业助力九龙乡村振兴的建议

(一)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对于村庄产业规划来讲,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身的自然、人文等资源,综合考虑村庄历史沿革、群众意愿、政府相关政策以及市场因素等相关内容,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突破口,突出特色化、差异化,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自然和文化意义上真正成为不可替代的“特”,进而促进品牌建设,构建符合当地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体系。

(二)注重融合发展,突出拓展延伸。在规划中要注重三产融合,着眼于优化一产,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旅结合、农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引扶结合培育龙头,通过招商招引外地的龙头企业落户,大力扶持培育本地优质企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做出做好县域品牌,带动本地产业的发展。在规划中要注重城乡产业融合、协同发展,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

(三)聚焦农民教育,强化技能培训。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人和建设主体,农民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的效果。只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因此,地方政府和农业相关职能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大农民教育培训,按照农民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产业特点等进行分层次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农场主、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解决机制问题,突出多元保障。在做好规划时,要考虑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如用地建设、金融支持等,都要同步做好规划。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健全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各类资源要素保障,确保政策支持力度最大化。要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推进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激发产业发展动力。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措施,加大乡村农业产业建设用地支持力度。要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渠道的风险分担机制;要探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产业保险机制,通过多种手段来抵御由于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政策变动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风险。

综上所述,发展乡村产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产业要发展,规划需先行。只有发挥规划引领的“指挥棒”作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才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财政优势,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完善营商环境,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吸引企业、技术人才入驻,激发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同时,要加快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动农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和智慧农业,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扩展农业生态圈,真正起到“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